「三和瓦窯」位於高雄市大樹區,其歷史可追溯至1918年創立的「順安煉瓦廠」,迄今已有百年的歷史。
大樹地區位於高屏溪畔水質好,且生產黏土,過去是台灣主要的瓦窯生產重鎮,高峰期有23家瓦窯廠。但由於新建材多採鋼筋混凝土或鋼骨結構,傳統的瓦窯需求大減,燒製磚瓦成了夕陽產業,目前僅剩下「三和瓦窯」的三座「龜仔窯」仍在運作。
「三和瓦窯」目前主要是繼續生產傳統磚瓦,大多使用在古蹟、歷史建築或古厝修繕,但為了傳承及永續發展,也發展出相關的文創商品,讓磚瓦融入生活中,成為裝飾或日常用品;此外,「三和瓦窯」也保留了舊時以磚瓦營造屋舍的建築工法,成為學童戶外教學的必訪之地。「三和瓦窯」鄰近高屏溪上的「下淡水溪鐵橋」,曾入選高雄縣歷史建築十景與臺灣歷史建築百景(20名)之一,並於2004年3月2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三和瓦窯」第四代經營者李俊宏,堅持著傳統的人工製磚流程,以木材、稻穀窯燒,製程極為繁瑣,但燒出來的磚瓦品質好、質地硬、使用年限長。
為了慶祝「三和瓦窯」走過百年風華,明年一月起將舉辦系列慶生活動,1月底有「瓦窯風情寫生比賽」,陸續還有「草地音樂會」、瓦窯故事老照片、百人百語賀瓦窯、紀念珍品慶百年,10月間的瓦窯百年慶祝日等活動。接著便開始探訪這百年歷史的瓦窯廠吧。
通往「三和瓦窯」的小徑四周盡是由磚瓦構建而成的地磚、裝飾。
紅磚壁貼上介紹著「三和瓦窯」的歷史,幾乎也是台灣磚瓦的發展史。
「三和瓦窯」園區一隅。
昔日的客運鐵製站牌,生锈的外觀更顯滄桑。
由磚瓦燒製而成的三隻小豬,模樣逗趣。
由瓦片拼貼的雞隻。
正呼呼大睡的紅磚猴。
透過不同的瓦片顏色,或是塗上色彩,讓磚瓦作品更加豐富多變。
各種造型的花窗。
「三和瓦窯」園區一隅。
「三和瓦窯」的建築本體也是使用磚瓦建材。
目前已有六家分店的「小本愛玉」,有著玫瑰花造型的愛玉,相當吸睛,可惜「三和瓦窯」店只有星期六、日才營業,無緣品嚐。
不過,「三和瓦窯」也有提供桑葚汁、紅茶、咖啡等簡單的飲料。
南台灣的太陽實在熱情,趕緊喝上一杯冰涼的飲料消暑。
「三和瓦窯」室內一隅。
「三和瓦窯」室內座位區一隅。
園區內也充滿著傳統磚瓦建築,令人懷念。
由磚瓦砌成的三人座椅。
傳統屋舍屋頂的紅磚瓦。
「三和瓦窯」內也介紹了傳統宅第的建築結構。
傳統建築中常使用到的磚瓦建材。
以縮小的屋舍來圖解「馬背」的建築工法及構造,一目瞭然。
由磚、瓦、水泥構築的火型馬背。
傳統建築牆壁工法,日式竹篇工法內部剖面圖。
傳統建築牆壁工法,白灰牆內部剖面圖。
傳統建築牆壁工法,斗子砌磚牆內部剖面圖。
充實了傳統建築的構築工法後,來到販售文創商品的「磚賣店」逛逛。
首先是介紹「三和瓦窯」的歷史及現況。
桌上是一塊紅瓦,以毛筆沾濕後可在上面寫字。
小寶大師來揮毫。
「三和瓦窯磚賣店」將紅磚加上創意後商品化。
可以是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是精緻的擺飾。
「三和瓦窯磚賣店」文創商品。
「三和瓦窯磚賣店」文創商品。
縮小比例的紅磚瓦建築。
由八塊紅磚拼貼而成的龍紋,製作不易。
「三和瓦窯磚賣店」文創商品。
「三和瓦窯磚賣店」文創商品紅磚杯墊。
「三和瓦窯磚賣店」小小紅磚積木。
「三和瓦窯磚賣店」迷你版的火灶。
既可當擺飾也能使用。
磚砌的小灶相當可愛。
還有小小的瓦片,可以自己發揮創意來創作。
「三和瓦窯磚賣店」文創商品。
「三和瓦窯」也提供磚雕杯墊、喜瓦拼貼、砌磚DIY、磚雕皂盤、彩繪杯墊、彩繪小豬等體驗活動。
「三和瓦窯」DIY區一隅。
接著便讓小寶來體驗一下磚雕DIY的樂趣,首先選擇喜歡的圖案。
接著阿姨送來了土坯及工具。
將圖案紙放在土坯上,然後用粗細不同的棒子照著線條描繪。
大致上勾勒出線條後,將圖案紙移走;若是不小心刻歪了,可以用橡皮擦抹平。
接著開始細部加強線條的深淺寛細。
將刮下的土坯用刷子輕輕刷除。
圖案已經大致成形了,這時可以發揮創意自由創作。
土坯開始漸漸硬化,我們的作品也接近完成了。
這就是今日「三和瓦窯」的親子體驗紀念作品。
接著將半成品交給阿姨,經過陰乾、燒製後才能成為磚頭。
經過約一個半月的等待,獨一無二的獅子紅磚寄到了家中,背面還刻有姓名及日期,做為此次「三和瓦窯」之旅的紀念。
「三和瓦窯」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竹寮路94號
電話:07-6512037
開放時間:
星期六、日 09:30~17:30
星期一~五 08:00~17:00
免收門票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