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冬山河畔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簡稱傳藝中心),佔地24公頃,主要為統籌、規劃、推動傳統藝術的調查、保存、傳習及推廣工作,對傳統藝術的保存及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屬的臺灣音樂館、國光劇團與臺灣國樂團三個派出單位設於台北市士林區的臺灣戲曲中心,臺灣豫劇團則位於高雄市左營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肇始於1990年的「籌設東北部民俗技藝園計畫」, 1995年轉型為「傳統藝術中心籌設計畫」,1996年1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成立於台北市。2002年1月28日正式掛牌運作並進駐宜蘭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統一蘭陽藝文從2004年9月28日起至2010年9月27日負責園區營運,傳藝中心則專心於藝術保存工作。
2016年3月30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將宜蘭園區與台灣戲曲中心委託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經營15年,經休園整修後於2017年1月21日重新對外開放。購買門票後,進到「傳藝中心」,入口處有整個園區的導覽地圖。
沿著園區內的魯班街前行,兩側有許多販售工藝產品的店家。
包括金工、玉石、瓷器、家具、服飾裁縫、油紙傘、製筆、竹藝、纏花、拉絲玻璃、琉璃等。
「傳藝中心」內的傳統閩南式建築。
園區內也設置了一些裝置藝術。
「傳藝中心」魯班街一隅。
「傳藝中心」魯班街一隅。
「傳藝中心」內的卓也藍染。
「傳藝中心」園區一隅。
「傳藝中心」呂美麗精雕藝術館。
「傳藝中心」呂美麗精雕藝術館。
魯班街的服飾工藝。
「傳藝中心」鑲澄金工。
「傳藝中心」享家時刻,提供各式咖啡茶飲、蛋糕點心,也能自己動手蓋檜木花器。
「傳藝中心」遊客資訊站,提供園區諮詢、失物招領、廣播服務等服務項目。
接著穿過街道來到月河,可以見到大型的裝置藝術「魚耀隧道」。
另外還有「迷霧森林」大型裝置藝術。
這兩樣裝置藝術是2017年新增的設施,夜裡會有燈光點亮,相當美麗。
「傳藝中心」月河河畔景觀一隅。
沿著道路前進,前方為曲藝館、演藝廳,以及宜蘭傳藝老爺行旅。
此棟建築為「傳藝中心」曲藝館。
曲藝館的薪傳劇場。
薪傳劇場前方的戶外座位區。
可於此欣賞月河景觀。
登上曲藝館二樓,可俯瞰底下的「傳藝中心」園區。
前方為文昌街及廣孝堂。
再往前行即為宜蘭傳藝老爺行旅。
宜蘭傳藝老爺行旅接待大廳及小野台。
宜蘭傳藝老爺行旅佔地3.5公頃,主體建築為紅磚黑瓦、清水模與洗石子的三合院式閩南古厝,加上江南園林點綴其中。並運用「屋中屋」的設計,保留了原始閩南建築外觀,將內部打造為兼具舒適與時尚的住宿空間。
宜蘭傳藝老爺行旅的竹林造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示區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大類。
動態展示是以園區內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為主,定時舉辦不同的技藝展演活動。
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主。
「蔣渭水演藝廳」目前正展出「傳奇話世紀、金光耀傳藝」金光布袋戲史豔文47週年傳奇特展。
「蔣渭水演藝廳」外的座椅具有原民的風味。
「傳奇話世紀、金光耀傳藝」金光布袋戲史豔文47週年傳奇特展,從黃海岱的五洲園、黃俊雄的真五洲掌中劇團,到黃立綱的金光布袋戲,展現傳奇布袋戲角色「史豔文」。
會場展出雲林運來的珍貴百年布袋戲戲台、歷代史豔文戲偶、40尊金光布袋戲電視本尊木偶,一窺台灣布袋戲的傳統與創新。
史豔文與藏鏡人,陪伴許多台灣人長大,第一代史炎雲只有30公分高,現在第五代史豔文戲偶已有100公分,服裝造型也越趨繁複細緻,展現布袋戲表演型態與美學設計的演變歷程。
布袋戲偶的美學,透過圖解讓遊客了解戲偶內部的操作手法。
接著來到傳統建築體驗區的「廣孝堂」。
「廣孝堂」原為宜蘭鄭氏家廟,建於日治大正10~14年間(西元1921~1925年),原座落於宜蘭市聖後街,後因道路拓寬必須拆除,遂以拆卸重組的方式保存正堂於傳藝中心園區內。
「廣孝堂」為傳統家廟式建築,具有廣東潮州風格,正門上方門印刻有篆文「詩、禮」二字,正門板上菱花式銅質門環,鏤雕八卦圖案,妝點門板。
一旁牆上有李乾朗先生所繪的「廣孝堂」建築透視圖。
「廣孝堂」的屋架為十六架六柱。
「廣孝堂」外觀有著美麗的燕尾及規帶。
接著往月河畔逛逛。
「傳藝中心」月河畔景觀一隅。
「傳藝中心」月河畔景觀一隅。
「傳藝中心」月河畔景觀一隅。
跨過拱橋後可到達黃舉人宅。
「傳藝中心」臨水街,有著江南河岸風光的氛圍。
接著回到「傳藝中心」的文昌街上。
文昌街位於園區中央偏南位置,為文昌祠廟埕向外延伸街屋。斜坡曲道,呈現傳統街屋建築頭尾不見的特色。
立面仿新竹湖口、三峽、鹿港、大稻埕等各地街屋設計而成,女兒牆與山牆的樣式,帶出日治西洋建築風格,閩南傳統街屋則交置其中。
「傳藝中心」文昌街一隅。
「傳藝中心」文昌街傳統街屋一隅。
「傳藝中心」文昌街一隅。
「傳藝中心」文昌街上的紅磚建物。
立面上裝飾了傳統的剪黏工藝。
小寶在「傳藝中心」文昌街留影。
今天的戰利品是-麥芽糖餅。
「傳藝中心」文昌街傳統街屋-亭仔腳(走廊)。
「傳藝中心」文昌街兩側有許多傳統工藝的店家。
「傳藝中心」文昌街-青春照相館。
「傳藝中心」文昌街-傳藝診療所、藥舖博物館。
「傳藝中心」文昌街-糖蔥捲。
現場有師傅表演製作糖蔥捲。
古老的製作蠟燭機器。
「傳藝中心」文昌街上童玩館的柑仔店。
「傳藝中心」柑仔店的糖葫蘆人物塑像。
「傳藝中心」柑仔店的打彈珠台。
「傳藝中心」柑仔店二樓一隅。
由此可俯瞰臨水街。
「傳藝中心」一隅。
順著文昌街走著走著,便到了廟埕戲台。
「傳藝中心」文昌街-米食文化館,走廊上有一石磨,可親自體驗一下磨石臼的感覺。
時間將近中午,許多遊客在樹蔭下用餐。
廟埕的另一側為餐廳區,提供各式小吃及餐飲。
「傳藝中心」餐飲區一隅。
「傳藝中心」餐飲區一隅。
「傳藝中心」觀景樓。
「傳藝中心」餐飲區一隅。
「傳藝中心」餐飲區一隅。
「傳藝中心」餐飲區一隅。
餐飲區內有多家餐廳,如手路菜食坊、米飯食堂、鐵路食堂、韓式美食、蒜味肉羹等。
此外也有宜蘭特色小吃、咖啡、飲料、伴手禮等店舖。
「傳藝中心」餐飲區園林造景。
「傳藝中心」餐飲區內的園林造景。
「傳藝中心」餐飲區戶外座位區。
一旁販售的伴手禮及農特產。
吃飽喝足後,繼續在園區內逛逛。
傳藝中心的「文昌祠」為民國之後台灣首座由政府所興建的祠廟。
正殿供奉的主神為文昌帝君、五聖文昌(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朱衣神君)。
左右配祀戲曲祖師:西秦王爺、田都元帥、孟府郎君;工藝祖師:魯班先師、爐公先師、荷葉先師。傳藝中心「文昌祠」屋頂裝飾及燕尾脊。
傳藝中心「文昌祠」的戲台為仿古新作的傳統戲台,仿製礁溪協天廟前戲台,屬大木結構,主要用材為紅木,面積約8.7坪。
戲台的型制屋頂採單簷歇山頂,基座為青斗石材,在戲台周邊有一整圈微彎向外延伸的椅子,稱為「美人靠」,又叫「鵝頸椅」,是兼具欄杆與座椅功能之建築構件,可供休息及眺望。
戲台上的「鵝頸椅」採用中國傳統木工的「榫卯」結構,演出時可以拆卸。 戲台為三面開口式的空間設計,基座上立有八根木柱,四個角落共出十二個八角花籃,每邊皆有流蘇。棟架前後採七架四柱,架內置三通五瓜。戲臺上方的匾額為篆文書寫的「粉墨乾坤」四字,係由書法家薛平南所題。
「粉墨」指的是演員,「乾坤」指的是天地,這座舞臺是演員扮演人生百態的世界。
目前主題劇場為「青春圓舞曲」-王振全、趙中興對口相聲表演。
以對口相聲串接歌舞表演,演繹台灣近代社會變化,每天演出題材都不同,相聲腳本內容也不一樣。
「青春圓舞曲」藉由說書人回憶其生長年代所經歷的台灣重大事件,透過民間說唱藝術、舞蹈、戲劇的方式,具象的譜出每個世代的流行圓舞曲。
透過民俗說書、舞蹈、戲劇的表演,呈現台灣從50年代到90年代的變化歷程。
「傳藝中心」的另一段表演節目,由文昌街開始廟會遊行,吸引街道上1遊客的目光。
廟會遊行有舞獅、陣頭、神將、舞龍等。
連神將腳下的風火輪也科技化了。
還有踩著高蹺的神將遊行。
遊行隊伍成功吸引遊客目光,逐漸往劇展廣場移動。
遊客在階梯上漸次坐定,表演節目隨即開始。
傳統技藝的耍大旗。
擂鼓表演。
特技單車表演。
特技單車表演。
特技單車表演。
接著上場的是可愛版的土地公及文昌帝君。
「傳藝中心」傳統雜技表演。
「傳藝中心」傳統雜技表演。
整體表演節目相當精彩,獲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在重新開幕的「傳藝中心」內待了一整個下午,但仍有一些店家不及參觀體驗;整體而言,「傳藝中心」園區活動相當豐富,適合全家大小同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五濱路二段201號
營業時間:每天0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