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恐龍」一直是古生物界最令人好奇的生物,不論是大人或小朋友都為之著迷。

2004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重金購進四件珍稀的恐龍化石,包括「竊蛋龍媽媽與五個小孩」及三件分屬甲龍和暴龍類、還待命名的新品種恐龍化石,是日本探索隊在外蒙古戈壁區所挖得,並首度採用「內軸鐵」骨架,為讓這些化石能有更好的展示空間,科博館花費一年的時間將原有的「恐龍廳」整修翻新。

此外,科博館還特別向日本KOKORO公司訂購了三隻機械恐龍,包括高4公尺,長7公尺的暴龍和兩隻披毛的迅掠龍(迅猛龍),這些機械恐龍不但會吼叫和眨眼,還會不時搖頭擺尾和張牙舞爪。

改裝後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於2004年8月6號重新開幕,當時還造成一股恐龍風潮呢。
小寶也很喜歡恐龍,之前曾造訪過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的「恐龍化石展」【相關網站:臺博館土銀展示館.恐龍化石展】,令他念念不忘。

此次特地帶他來到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趁著每星期三上午十點前免費入館,來朝聖一下會動會叫的恐龍。
恐龍展廳位在科博館常設展的「生命科學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主題,規劃13個展示區分別呈現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的動態。來到「生命科學廳」,可以見到直徑 2公尺的透明水母模型。古代海洋生物3D立體造景,展現了38億年前大氣中還沒有游離氧的時候。再經過火山噴發後,生命在海洋中開始孕育,生物演化了複雜的結構和細胞分化的機制。長棘龍接著生命開始多元演化,古生物「長棘龍」出現在地球的年代比恐龍早,是二疊紀初期的原始獸型爬蟲類,為兇猛的肉食性動物。「長棘龍」的脊背像是張帆,故又稱「帆龍」。「帆」不但具有遮蔽陽光的功用,也是吸收熱能與調節體溫的器官。        遠古時代的「鱷」,是與恐龍同屬祖龍類的遠親。圓頂龍恐龍是脊椎動物家族的成員之一,屬於雙弓爬行羊膜類中的祖龍類。
牠最主要的演化特徵均與行動有關,這包括了骨盤內部結構(髖骨上開放式有孔的凹孔),和大腳骨與骨盤的連接方式等(股骨頭端呈球狀,可以朝內嵌入髖骨),使得牠們四肢直立,而不像其他爬行動物的爬行姿態。牠們早在2億30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直到6千5百萬年前的滅絕,牠們在地球生活了1億6000多萬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展示蒙古發掘的恐龍化石,相當完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的三角龍頭部化石複製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展示的劍龍骨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展示的恐龍頭骨化石。竊蛋龍「竊蛋龍」是一種善於奔跑的二足小型恐龍。牠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高聳的骨質頭冠。此外,竊蛋龍的嘴喙是沒有牙齒,取而代之是強而有力的喙和下顎。前肢有著典型獸足類的利爪,從牠們的化石胃含物中,也常發現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因此牠們應該也是肉食性的。牠們主要分佈在蒙古的戈壁沙漠,生活年代為晚白堊紀。竊蛋龍竊蛋龍-是小偷,還是慈祥的母親 ?

竊蛋龍最早是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於1920年代在中亞地區發掘之旅時所發現,當時骨骸是在一窩被認為是原角龍蛋的旁邊,因此當時的科學家便認為這種恐龍正要偷取別的恐龍的蛋,所以就以竊蛋龍命名,並沿用至今。

1993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另一次中亞洲地區發掘之旅時,發現部份恐龍蛋窩中的蛋有竊蛋龍的胚胎,因此過去一直認為是原角龍的蛋,其實是屬於竊蛋龍的。更重要的是發現一隻竊蛋龍蹲伏在一窩蛋上的化石,其姿態和今天的鳥在孵蛋時十分相似。由於新化石証物的發現,竊蛋龍一夜之間便由小偷成了慈祥的母親。恐爪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的恐爪龍模型。迅掠龍「迅掠龍」(迅猛龍)為中生代的群體掠食者,迅掠龍和恐爪龍是奔龍家族的成員,但迅掠龍的頭部比較狹長,分佈在中亞蒙古一帶,而恐爪龍則生活在北美洲。

牠們的共同點是在第二腳指上,長出一隻能收放自如的鐮刀型大爪,加上堅挺可作平衡用的尾巴,顯示牠們是動作非常敏捷的恐龍,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迅掠龍,雖然牠們不是當時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掠食者。牠們最致命的武器是腳上的鎌刀型尖爪,加上成群的集體攻擊策略,以速度追趕大型食草恐龍,然後直接跳到獵物背上,不斷利用巨爪抓傷獵物,讓大型食草恐龍失血過多而死亡。迅掠龍與青島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展示的三隻迅掠龍攻擊一隻青島龍。         小寶和迅掠龍合影。真板頭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展示的「真板頭龍」模型,真板頭龍是甲龍家族中的一員,外型十分粗壯,重量可達2公噸。牠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披著一層具有彈性的堅甲帶,穿插其中是各種以不同排列方式的盾牌狀、脊板和剌狀等結構。甚至於脖子和面頰上也有各種的剌狀物。至於尾巴末端更特化成一棒狀物,可以在受到威脅時,揮動重棒給予反擊。真板頭龍有一個長寬等長的頭,而且覆蓋著一層骨板,甚至眼皮也是骨質化。主要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北美洲一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的重頭戲便是這個會動會叫的機械暴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的代表,活躍於白堊紀的北美與東亞地區,最重的可達6公噸。 這個親子暴龍的展場無疑是全恐龍展廳的焦點所在,機械暴龍不但會轉頭擺尾,還有吼叫聲,讓人駐足流留。         小朋友們對於這樣的場景,更是驚喜交加,又跳又叫。        再來跟暴龍合照一張吧。經過兩億多年的演化,從魚類、兩棲類、到爬行類,另有一支被覆著羽毛的溫血動物飛上了天空。始祖鳥「始祖鳥」雖然已演化出羽翼,但不善於振翼起飛,而是以牠粗壯的後肢在地上行走,牠那有爪的翼指,可以用來攀緣岩石或樹木,在張開帶羽的翅膀和尾巴從高處向下滑翔。風神翼龍 再經過演化之後,為了適應飛行而大幅改變骨骼的結構,像鳥兒一樣中空細緻,類似翅膀的翼膜構造,開始稱霸史前時代的天空長達1億5千萬年。
此為雙翼展開有15公尺寬的「風神翼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址:台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電話:04-23226940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每週一休館
星期三上午10時前免費 (太空、立體劇場以及收費特展除外)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 的頭像
    Yang

    語聲小棧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