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內湖區【內溝溪生態展示館】,主館建築原是內溝里民活動中心, 是台北市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社區展示館,於93年7月10日開幕啟用,一樓設有內溝溪流域環境地形模型,並有內溝當地生態圖片及標本,配合志工解說,讓參訪民眾瞭解內溝溪周邊環境及當地人文歷史和生態。
內溝溪流域的動、植物生態豐富多樣,且有多條步道可供健行,是假日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經生態館志工熱心的解說,我在生態館旁的小池塘發現了黃頭鷺,牠們正棲息在樹枝上,樹叢裏似乎還有巢穴,可惜拍不到。
【黃頭鷺】小檔案
英名Cattle Egret
學名Bubulcus ibis
俗名牛背鷺、黃毛鷺、猩猩鷺、家畜鷺鷥
目名鸛形目 (Order Ciconiiformes )
科名鷺科 (Family Ardeidae)
體長50 公分
- 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夏季時頭、胸、背等處有橙黃色羽毛出現,冬季則變回白色,只有頭部略有黃色。生殖季時頭部會有飾羽出現。 以昆蟲為主食,亦食魚、蛙等動物。 可於農村田間、草原、沼澤等地發現,因常棲息於牛背上,所以民間俗稱為「牛背鷺」。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共同築巢於竹林、木麻黃林之中。
據解說志工言,池塘中經常還有5、6隻翠鳥出沒,我守候了一會,果然在水畔枝頭上發現了2隻。牠那黃腹、翡翠色背部,顏色真是迷人。
【翠鳥】小檔案
英名Common Kingfisher
學名Alcedo atthis
俗名魚狗、天狗、魚獅、川翡翠、柳翠、魚虎、水狗
目名佛法僧目 (Order Coraciiformes )
科名翡翠科 (Family Alcedinidae)
特徵喙粗厚且長而尖,頭略大,尾略短,腳亦短
翠鳥為普遍性留鳥,以魚類為主食,自高處衝入水中捕食,亦會空中地點振翅再俯衝進入水中。分佈於海拔0~1200公尺的溪流、湖泊。 經解說志工指點,我轉往內溝溪娛樂休閒釣魚池,據說幾天前有隻台灣藍鵲幼鳥由巢中落下,店家把牠送至獸醫院治療。原想拍拍藍鵲的巢穴,但店家說今天又掉下來一隻,於是就放在桌上讓我拍個夠。
釣魚池後方的樹叢裏有幾隻藍鵲在活動,也許正是牠的父母也說不定;也希望牠能平安長大! 幼鳥其實已經滿大了,長出了羽翼,會走一點路,但仍不會飛。
【台灣藍鵲】小檔案
英名Formosan Blue Magpie
學名Urocissa caerulea
俗名長尾山娘﹑長尾陣、山姬、紅嘴山鵲
目名燕雀目 (Order Passeriformes )
科名鴉科 (Family Corvidae)
特徵型態為嘴粗厚有力,先端微向下彎,尾部略長,大多上嘴基部與鼻孔間有剛毛覆蓋;食性雜食性,陸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樹林中,築巢於高枝上,雛鳥為晚熟性。
台灣藍鵲在全世界只分佈在台灣本島,約海拔100~1200公尺,為台灣15種特有種鳥類中的一種普遍性留鳥。
台灣藍鵲與烏鴉是同一科的鳥類,不過羽色卻截然不同;雌鳥與雄鳥的羽色一致,不易區分。羽色分配簡單而華麗,嘴喙寬厚、呈鮮紅色,頭部、臉部、頸部、喉部、胸部都是黑色,眼睛淺黃色,雙腳鮮紅色。全長約65公分,其中尾羽佔全長三分之二。身體上半部的背部、腰部、尾上覆羽鮮藍色,下半部的腹部鮮藍色,尾下覆羽白色。雙翼鮮藍色,初級飛羽末端有白色斑,尾羽中央兩根特長,為鮮藍色,末端白色。較短的尾羽為黑色、末端白色。
台灣藍鵲的食性廣泛,能攫獲蛇、蜥蜴、鳥等較大型的食物,亦會啄食毛蟲及各種昆蟲,植物的果實和廚餘剩飯也都是牠們取食的對象,木瓜最為喜愛。台灣藍鵲也會將吃剩的食物貯藏在樹上的枝椏間,或者地面泥土中和木板下,等待一段時間後才把剩餘的食物吃掉。
台灣藍鵲的活動範圍侷限在低海拔山區,因其具有不怕人的特性,常可見牠們在山區的人家或小型村落,以及經人工開墾的竹林、果園、農地等地區活動。常在闊葉林區或次生林地帶棲息,由於體型大,在飛行時僅作短距離移動,常見一隻接一隻的滑行過山谷,並發出金屬般「ㄎ一ㄤ、ㄎ一ㄤ」的鳴叫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