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連接雲林西螺、彰化溪洲兩地,橋身全長1939.03公尺,橋面寬7.32公尺,共有橋墩32座,。橋身架構為華倫式穿式(Warren truss),以鋼鐵桁架做為樑,橋墩為水泥結構。

日治時期,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只有縱貫線鐵路的「濁水溪橋」,旅客須轉乘鐵路或竹筏來渡過濁水溪,交通不便。遂於1937年規劃興建,1941年完成32座橋墩的興建,之後因戰爭軍需將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由美方援助價值113萬美元的鋼筋,於民國41年5月再度開工,採南北兩岸同時施工,於41年12月25日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遠東第一長虹」之美譽。當時為使台糖公司運輸甘蔗及載運旅客方便,橋上還鋪設小火車鐵軌,形成汽車與火車在橋上並行的奇景,後因交通安全的緣故,鐡軌乃於民國60年拆除。1997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西螺大橋」轉為供小型車、機車、自行車通行的便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每年九月並會舉辦「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而大甲媽祖繞境時也會經過西螺大橋。「西螺大橋」在雲林端設有有歷史建物的紀念標誌。沿著河堤並設有廣場及帶狀運動公園,供民眾休憩及運動。傍晚時分可在此欣賞夕陽,體驗鐵橋餘暉的美景。         廣場上也裝置了許多公共造景藝術。大抵上是以「西螺大橋」為主體意象。廣場上的裝置藝術品之一「月光奏鳴曲」。西螺大橋落成六十週年整修後換下的舊鋼骨,被用來創作「希望樹」,樹葉則是利用延平老街老屋整修時所拆除的檜木廢料,裁切成樹葉狀,重新上色並寫上祈願與希望所組成。運動公園為帶狀綠地,設有步道及兒童遊樂設施,沿線並有整修西螺大橋後的廢鋼材所建造的裝置藝術可供欣賞。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