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板頭社區】以板頭村為主,分為板頭厝與灣仔內,是1990年代寺廟剪粘、交趾陶的發源地,有「交趾剪粘工藝村」之稱;但隨著產業及人口外流,板頭村逐漸沒落,然而在有志人士的努力經營之下,將傳統的交趾剪粘技術,結合整體社區營造,以陶藝壁畫及馬賽克拼貼來妝點自家的圍牆和公共設施,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藝村。在社區內,處處可見結合交趾、剪粘藝術的裝置造型,整個社區就是一座大型的戶外藝術展場;除了各個角落有趣的交趾藝術外,社區內還有復興鐵橋、笨港考古文化遺址、苦楝樹及三醉芙蓉剪粘大壁畫及板陶窯觀光工廠等景點。         「躲貓貓的女孩」充滿童趣,表情栩栩如生。

嘉義是台灣交趾陶的主要發源地,日治時期,曾在嘉義發現裝飾在廟宇中色彩鮮豔的陶瓷「尪仔」,因此交趾陶也稱為「嘉義燒」,而有「交趾陶的故鄉」之稱。

交趾陶早期運用在廟宇的屋頂、樑柱、壁堵、水車堵等,以民間忠孝節義、神話傳說的故事為腳本製作陶偶圖樣,這些昔日教忠教孝的「交趾陶」傳統工藝,如今在板頭村藝師的創新及推廣下,逐漸發揚光大,成為民間的收藏藝品。

「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原產於中國嶺南(古時名為交趾),因此外銷至日本後被稱為「交趾燒」。

【交趾陶工法:以七式 渾然天成】

打稿:先勾勒出欲製作的形體外觀。

塑形:以捏、堆、塑、貼、刻、劃六大技巧交互運用。

陰乾:陰乾至半乾狀態。

掏空:將坯體內之空氣與水份迅速逸出,使燒製時平均收縮,不致龜裂或爆裂。

素燒:等到完全乾後,進行電窯素燒(至1100度)。

上釉:上釉時需要高度的專注與細心。此時釉色呈現粉色,燒成後才會看見亮麗之釉色。

釉燒:釉燒溫度約在攝氏850度-900度間,各色熔融溫度不一,需取得平衡點,燒製時間約10小時。



「剪黏」又稱剪花,是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中重要的傳統工藝,華麗的色彩、細膩的工法,增添廟宇的瑰麗及氣勢。將陶瓷以特殊工具「剪」成所需要的形狀,再「黏」在以灰泥塑成的粗胚上,故名為「剪黏」。
仔細看的話,便會看到花瓣上碗底的圈腳。
【剪黏工法:以六法 巧奪天工】
打稿:先勾勒出欲製作的形體外觀。
折形:底稿完成後,以鐵線塑出基本形狀。
攪水泥:將水泥、砂石、麻絨均勻攪和。
製作粗胚:將攪和好的水泥雕塑體型,層層塑製,約花費三天時間完成。
剪:先備料將碗片或玻璃修剪成所需的形狀,再進行外表的裝飾。
黏:將修剪好的碗片用水泥黏貼到形體上。 板頭社區導覽圖,也是用馬賽克拼貼剪黏而成。板頭村為昔日臺糖五分仔鐵道通過復興鐵橋要往嘉義的一站,但在五分車停駛後,板頭社區也漸漸沒落。
近年來在板頭社區居民與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志工通力合作下,整理建立了「板頭厝車站公園」。假日時有商家與文藝工作者在月台處經營,吸引許多遊人參觀。
        而板頭村民的期盼仍是有一天,火車會再行駛在村內。 「板頭厝車站公園」內一景。 在大荷葉上的青蛙夫妻。 情侶愛拍照的椅子。        愛唱歌的青蛙。        由「板頭厝車站公園」沿著舊鐵道一線,有著許多馬賽克拼貼的可愛小椅子。 豬八戒在樹下納涼。模樣逗趣的牛隻在樹下閉目休息。還有曾經奔馳在這片土地的梅花鹿。攜手的老夫妻象徵白頭偕老。 可愛的小羊。魚造型的馬賽克拼貼椅。        打籃球的年輕小伙子。        花卉造型的椅子,格外美麗。        花卉剪粘作品。        花卉剪粘作品。        花卉剪粘作品。再沿著廢棄的五分車舊鐵道往復興鐵橋方向而行,沿線有許多的交趾剪黏藝術,首先看到的是一整排馬賽克牛及牛車,牛隻的動作栩栩如生、模樣可愛。 春牛。 彩繪花卉的牛隻。 犁田的牛隻。 還有拉著車喜氣洋洋的牛隻。板頭村的入口處,以「笨港原鄉,開台第一庄」為意象,裝置了許多梅花鹿剪黏,早期這兒是原住民笨港社的家,在當時到處都可以看到梅花鹿。明朝末年,顏思齊及鄭芝龍先後在笨港登陸,並開始開墾。
康熙時期此地開港通商,曾經繁榮一時,據[續修台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與台南府城有「1府2笨」之謂。到了日治時期嘉南大圳開通後,居民開始種植甘蔗和水稻 ,並興建鐡路用來運送蔗糖和往來雲嘉的乘客,俗稱五分車,民國時期還是一條黃金鐵道,直到民國71年,因公路發達、人口外流,火車才停駛。        在路旁供遊客休憩的位子,也是用馬賽克拼貼而成,寫著大家藝起來。        另外也荷葉造型的位子。 在板頭村內,許多民宅前的矮牆也是由可愛的漫畫人物和動物為主題,將小時候的童趣具體化,如玩捉迷藏、爬圍牆和追逐羊群等場景。爬圍牆的男孩和愛哭的男孩,表情生動活潑。圍牆旁的小羊、黃狗及小鳥。 描繪昔日的農村景象。 下課後小朋友們在鄉間嬉戲,這樣的場景在城市已難見到了。 放學後在樹下玩捉迷藏。這家民宅的圍牆是白鷺鷥交趾陶剪粘作品。小綠地上的馬賽克拼貼椅。板頭村內的「寶天宮」,主祀五年千歲,左祀關聖帝君,右祀福德正神,上奉南極仙翁、觀音佛祖與陸壓真人等神明,921地震後傾危,歷經10年募資重建,於2013年11月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寶天宮的地址也是由陶燒製而成,富有特色。在板頭村內可以漫步健行,也可以騎著協力單車在村內四處漫遊。假日時可以搭乘改裝過的小火車或古早巴士慢遊板頭村,聽著解說員細細導覽。村內處處都有景,這是水族圍著圓桌在聚會。板頭村內的地址名牌也是用交趾陶偶燒製,圍牆上也有著各式充滿童趣的圖案。         板頭村內公園一隅。 圍牆上也有描述當兵情景的交趾陶偶。另一側的圍牆也充滿童趣。這小小的公園像是莫內畫作中的日本橋,同樣有著一池蓮花。蓮池旁的圍牆邊,兩小無猜的孩童輕輕依偎。 這轉角的圍牆上巧妙地裝置了奔跑中的孩童。 玩棒球的孩子被生氣的狗狗追著,繞過了這個轉角。還有千里眼、順風耳的椅子,瞧他們手中拿著的是什麼? 前一陣子風行的貓熊也成為了主角。這……是……美人貓?小朋友的最愛-皮卡丘。村內種植了許多芒果樹,目前正是結實纍纍的季節,這椅子巧妙地安排在芒果樹下,頑皮的男孩拿著彈弓想射下芒果,而地下也有許多落果,形成有趣虛實場景。坐在樹下乘涼,微風徐徐真是舒暢。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為日治時期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灌溉區域涵蓋今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1930年4月完工啟用,嘉南平原水田大幅增加30倍,4年後稻獲量增加為4倍,可謂影響深遠。日治時期嘉南大圳開通後,居民開始種甘蔗和水稻。板頭村屬於嘉南大圳水尾段,至今為三年輪作, 昔日的台糖五分車舊鐵道如今改為鐵道綠廊。        雖然已沒有火車行駛,但可以沿著鐵軌漫步前往復興鐵橋。        河堤旁的大型陶偶,張開雙臂迎接遊客。目前隸屬於台糖的「復興鐵橋」興建於西元1911年,原是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糖廠運送甘蔗原料的輕便鐵道,因為地方往來需求而開辦北港到嘉義的客運服務,是雲林、嘉義居民往來的重要交通工具。這座復興鐵橋軌距為67.2公分,只有國際運行軌距的一半,故俗稱為五分仔鐵道,橋樑全長878.63公尺,為現存五分仔小火車鐵橋最長的一座。 板頭社區在新港越堤壁面上,運用交趾陶剪粘技藝,完成一株寬31.5公尺、高5公尺的苦楝樹大壁畫,由九位專業師傅共同燒製,歷時一年完成。壁畫內容以一株苦楝樹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冬枝的四季樣貌,並在枝葉間加入栩栩如生的昆蟲、飛鳥裝飾,成為全台最大的剪黏壁堵作品。大面積的苦楝樹作品令人驚艷。
板頭村內的另一幅壁畫「三醉芙蓉」,寬36公尺,高5公尺,由六位專業師傅燒製,歷時一年完成。
三醉芙蓉透過交趾陶與剪粘技巧,展露山芙蓉盛開的多變樣貌,清早的山芙蓉為白色花朵,接近中午呈現粉紅色,到下午則轉為紅色。另一個鐵道涵洞下的大型作品為【新港夏夜樂陶陶】與【希望樹樂陶陶】。此作品以牽牛花為主角,順著壁面爬滿了涵洞。        抬頭一望,還有星空與月亮,一旁還有小小的壁虎呢。      早期新港跟北港間沒有橋樑,所以往來兩地都要乘坐竹筏,因此便有了笨港一號渡船頭。「古笨港陶華園」的創立人謝東哲,致力於交趾陶創作與教學研究。他帶領陶華園的工作團斷研發創新,園區內有大型的DIY 體驗教室,另外還有交趾、剪粘產業文化館、創意產品展示區、人文咖啡…等。「古笨港陶華園」入口處。「古笨港陶華園」的圍牆,有著莫內星空的感覺。 另一側為牧童趴睡在水牛身上的陶塑。 「鐡道綠廊」旁的民宅圍牆,有著交趾陶偶八仙人物,Q版造型模樣可愛。呂洞賓、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新港板頭村交通路線:
自行開車(南下):走國道1號→下大林交流道→顏162線接157線,經溪口往新港方向→抵達板頭村。
自行開車(北上):走國道1號→下嘉義交流道→沿159線(北港路)往北港方向→過新港遇高鐵高架橋(159線、164線3公里處)→右轉直行約700公尺→抵達板頭村。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