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於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展覽時間為9月6日~10月25日。
展覽徵集到過去一百年以原住民為主題之事件與人物,講述原住民日常生活和獨特歷史記憶的影像,約有兩百多張部落珍貴的歷史老照片,還有從1895年~近代的原住民族各階段身影,包括日本學者留下的田野調查紀錄、原住民在光復後的政治參與、主體性的覺醒、部落族人對國家工程建設的貢獻等。本次特展除歷史文獻及照片外,尚有多部關於原住民族的紀錄片在現場播放,在計畫中我們並特別製作一部紀錄台灣原住民族百年的15分鐘短片。並在展場規畫原住民文創專區,展示原住民族優秀工藝作品及相關圖書,現場並放映「賽德克巴萊」電影短片及拍攝花絮,並展出該片美術指導邱若龍為電影製作所繪的珍貴手稿。 ↑展場一隅         ↑原住民被日本強徵為軍伕,此為當年的服裝。 ↑基督教士與蘭嶼原住民的歷史照片 ↑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建設 ↑眾多優秀的原住民藝術家、文學家影像。↑展場一隅
~~~~~~~~~~~~~~~~~~~~~~~~~~~~~~~~~~~~~~~~~~~~~~~~~在台北市萬華區老舊巷弄中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也正位於「剝皮寮」的舊址,這個區域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傳統居屋以及日據時代的市區,可見證艋舺的發展,而鄉土教育中心則以融入式的教育文化理念,作為推廣鄉土教育之園地,不定期規劃各式主題特展。

剝皮寮地名由來,「剝皮寮」由字面上解釋,與剝樹皮、剝獸皮有關,但若以發音來研究,在清朝嘉慶4年(西元1799年)當時稱為「福皮寮」,而道光18年(西元1838年)至清朝末年改為「福地寮」,到了日據時代因發音關係,被改稱為「北皮寮」,最後音近似閩南語發音的「剝皮寮」而得名。 艋舺龍山寺旁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位在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整條街區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傳統居屋以及日據時代的市區改正後的立面和光復後改建的面貌,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整個建築空間,見證了當年艋舺的發展,在街區內包含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古建築以及店家,如呂阿昌醫生宅、章太炎旅臺居所、鳳翔浴室、宋協興號、長壽號茶桌仔店、永興亭、秀英茶室、威靈壇、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等,因此蘊含了相當豐富的在地鄉土文化,是最佳的鄉土教學場所。

民國92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秉持「歷史老街紥根校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提供臺北市本土教學資源,推廣本土教育活動,希望活化剝皮寮老街作為本土教學示範場所,並研擬剝皮寮老街永續運作模式,創造教育與文化共營的前景。
【參考資料: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木製的門牌        ↑富有懷舊氛圍的剝皮寮街區,也常吸引許多遊客駐足拍照。        ↑午後的陽光斜射,騎樓裡的光影很是有趣。↑保存良好的傳統街區,讓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拱型的磚造迴廊,除了堅固外,線條也很優美。        ↑百年的歷史街區,見證了昔日艋舺的繁榮與沒落。【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樓
電話:02-23361704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每日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arrow
arrow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