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台北縣政府及地方人士的推展之下,原本屬於平溪、十分寮地區的元宵民俗活動-放天燈,搖身一變,成為了國際性的文化天燈節,期間並長達半個多月,對推廣承傳天燈文化及促進地方繁榮,皆有正面的助益。

而今年「臺灣慶元宵-2010年臺北縣平溪天燈節」從2月16日(農曆春節大年初三)起至3月7日舉行,燈節期間大大小小的活動眾多,並有三場大型的祈福放天燈活動。

天燈最早起源於三國時代,相傳原本由諸葛亮(孔明)首創,故又名孔明燈。當初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盞飄浮於空中,造成錯誤的「星象」資訊,用以欺騙司馬懿大軍,也是現今世界上熱氣球的先驅。 而臺灣的天燈起源目前有幾則較有歷史根據的版本:

  • 施放天燈為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一帶的舊習俗,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該地區移墾臺灣的台北縣十分寮地區後,在農閒期間仍會施放天燈。而天燈受到地勢和風向的影響,會順著基隆河飛往河口入海處,居民們認為這象徵著向位在大陸地區的親人們報平安,同時也有慶賀年節的祝福意味。
  • 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在前清年間十分地區經常遭到盜匪騷擾作亂,由於地處山區,村民們只好移往山中躲避禍亂,等待土匪離去後,留守在村中的壯丁,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 取天燈的臺語發音近似「添丁」之意。在以往農業時代,男丁是勞力和生產力的象徵,因此一般農家百姓若是希望祈求家中生男添丁,通常會以施放天燈的方式來討吉利。

久而久之,放天燈便成為了每年元宵節十分地區的特殊民俗,在一個寧靜的山城小村(十分寮)承襲了此一民俗文化的衣缽,綿延一兩百年之久,是台灣北部最具有民俗色彩之文化活動。直至今日,天燈的施放,已象徵著大家祈福納喜的活動,每年的元宵節當晚,都會吸引著數萬人潮到平溪參與盛會。
(參考資料:2010台北縣平溪天燈節官方網站

  三月六日於平溪國中舉辦大型的放天燈晚會,來訪的遊客相當的多,可謂寸步難行;而且其中不乏許多國際人士,或呼朋引伴、或攜家帶眷,熱熱鬧鬧的參與。

位於主舞台的集體施放天燈活動最是吸引人,當數十個天燈一齊昇空時,場景真是令人不禁發出讚嘆。
點點火光,照亮了夜空,緩緩地向黑夜中飛去,祈福心願也一併上達天聽。

緩緩昇起的天燈,在夜空中劃出一道道火紅的軌跡,恰似一串串誠摯的祝願。

密集的天燈軌跡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仿如天火。施放天燈的遊客,將心願化為火龍,揚長而去。

在天燈昇起的剎那,眾人無不歡欣振臂,願以最歡喜的心情,將祈願傳送出去。

過完元宵,這年節也算正式過去了,願今年各位朋友平安順利、健康喜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