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瓊林北風獅爺
金門的開發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境內山林歷經數次戰亂及明鄭的軍事砍伐,使得金門的植披銳減;因此,每當東北季風吹起,金門地區遂成為黃沙滾滾、遍地風沙的環境。再加上沿海盜匪的侵擾,於是先民便塑造了「風獅爺」,期望藉由神靈的力量,給予先民安定的生活環境。

「風獅爺」又名石獅爺,結合了獅子的威猛、人的精神及神的靈性,它是金門的守護神,替金門人抵禦風沙、辟除邪魔。
瓊林南風獅爺
在常民信仰中,「風獅」的諧音為「風師」,是中國民間對風神的稱呼;另外,民間傳說中的「飛廉」亦是掌風的神獸,先民期望透過對「風師」、「飛廉」的祟拜,讓金門的風不再肆虐為害。也由於對「風獅」的信仰,故視之為神、尊之為爺。

當地居民膜拜它、燃燒清香、紙錢,或將祭品﹝湯圓、糯米飯、糖果等﹞塗上獅口,或為它裁製紅艷謝袍,以感謝它護衛鄉里的辛勞。

「風獅爺」的出現約在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之後,其大都座落在村莊的外圍,面向東北或北方,象徵遮擋強勁的東北季風。

「風獅爺」的材質有泥塑、石雕、磚泥等…,其造型各異,有站立、蹲踞、座臥、騰躍;外貌有兇猛威武、滑稽可愛、呆笨憨厚;功能則有鎮風、鎮路沖、破犯沖、鎮水箭。

珠山風獅爺  北山風獅爺
在局部特徵方面,可以欣賞的角度如下:
頭部:正向、左擺、右擺
眼部:圓眼怒瞪、瞇眼微笑、三角眼斜視
鼻部:宽闊塌陷、尖挺隆起
耳部:迎風耳、順風耳
口部:咧嘴露齒、吐舌翹舌、緊閉雙唇
手部:持令旗、持繡球、持帥印、持刀箭、持巾帶
足部:踩繡球、爪踞地面、平踏地面
胸部:繫鈴鐺、繫巾帶、繫繡球、繫銅錢
腹部:有雄性生殖器、有葫蘆造型
背部:有巻鬃尾髻、無卷鬃尾髻

安岐風獅爺安岐風獅爺

目前金門地區約有69尊「風獅爺」散落於各村莊,其中最高的一尊為安岐風獅爺,高度有380公分,於2008年12月重修。如有機會到金門旅遊,不妨仔細觀賞這座落在村外的「風獅爺」們,體會一下先民如何在困苦的環境中,與天拚搏的那份毅力。

太湖風獅爺
雙鯉湖鎮風塔

〈參考資料:風獅爺千秋/金門縣政府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