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動態範圍」,是指畫面中的高光區(最亮)到亮度最小值(暗部)的範圍,也可以稱為「曝光寬容度」或「曝光容許度」;不論是傳統底片相機或數位相機,以曝光值來說,其動態範圍約為5、6個級數。

攝影活動中的「動態範圍」,可分為「相機的動態範圍」和「場景的動態範圍」。

◎「相機的動態範圍」是指感光元件所能接受亮度變化的範圍,可由色階分佈圖來表示,共有255個階調。由左至右為暗部~亮部。

◎「場景的動態範圍」是指拍攝場景中的亮度差異範圍,也就是畫面中最亮區域和最暗區域的差異。


相機和場景動態範圍之間的關係,大致上有以下三種情況:

◎當「相機的動態範圍」=「場景的動態範圍」時,曝光值正確,像素分佈平均,照片的色彩飽和,細節層次豐富,是一張成功的照片。

◎當「場景的動態範圍」<「相機的動態範圍」時(如陰天、起霧時,明暗度較小),缺乏亮部及暗部的像素,因此照片的飽和度低、平淡且沒有對比,呈現灰灰的情況。這種情形大部份是天氣的因素,可透過後製軟體加以補救。

◎當「場景的動態範圍」>「相機的動態範圍」時(如在室內拍窗外、陽光下的樹蔭時,明暗差異極大),畫面中有極端的亮部與暗部,超出了相機所能記錄的255個色階,因此照片中會出現全黑或全白的區塊。
這個情況是拍攝時常會遇見的問題,此時解決的方法有四:
選擇亮部區域做為在畫面中的主題時,對著亮部測光,保留亮部、捨棄暗部的細節;或是儘可能減少暗部在畫面中的比例。
選擇暗部區域做為在畫面中的主題時,對著暗部測光,並減少0.8~1EV值,適度忠實的保留現場光線;或是儘可能減少亮部在畫面中的比例。
固定光圈或快門,分別對亮部、暗部測光,取得不同的快門或光圈數,再取兩者的平均值。
透過後製軟體調整明、暗度,各自犧牲一些亮部或暗部像素,減少兩者的差異。

使用後製軟體調整色階時,可參考色階分佈圖,切記不可調整過度,產生「斷階」的情況。斷階時,電腦會自動插補像素,過多的斷階會使得畫面色彩缺乏層次,而成為一團色塊。使用RGB調整時,可針對紅、綠、藍各色微調,使其向灰階靠近。

夜景照片或主題較為深色的照片,其色階分佈圖的像素會較集中於暗部,但亮部仍會有一些像素存在,此為正常的色階分佈。

初學時應養成在拍攝照片的當下,使用LCD螢幕檢視照片。除了檢視焦點是否合焦外,也可以參考相機內建的色階圖,察看曝光是否正確?若有過曝或曝光不足,可立即加以修正,這也是數位優於傳統底片的特點之一,要善加利用。

另外,許多廠牌的相機都有內建「風格模式」;若是使用RAW檔拍攝,可固定在「標準模式」,如有需要時可用後製軟體修改。若是習慣用JPG檔記錄,則要在拍攝前視場景調整,一旦拍攝後便無法修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