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縣龍潭鄉的三坑村聚落,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約西元1744年),為龍潭最早開發的地區,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坑」在客家話中指的是小溪澗或水渠,昔日有「火劫尾坑」、「蔗篰仔」、「鴨母坑」三條水渠流經,因此名為「三坑仔」。三坑一帶多為客家族群,因位於大漢溪貨物轉運集散中心,漸漸由小農村發展成活絡的商業街道,當時有【桃園第一街】之稱。

隨著桃園大圳的修築,大漢溪水位下降,喪失了原有的水運功能,再加上禁建及水源保護區發展的限制,三坑聚落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留存下來的是豐富的古老建物、客家文化、田園景緻,以及濃濃的古樸氣味。

一進到三坑村,便可見到村中的情報交換中心【黑白洗】,這兒是婦女搗衣洗菜的地方。由於引入泉水及較混濁的灌溉水,因此稱為【黑白水】。牆上寫著一句有趣的順口溜:「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

走入老街內,便可見到當地第一家客家美食創始店【阿香菜包】。所謂客家菜包,類似閩南的粿,以蓬萊米、糯米為外皮的原料,內餡主要有乾蘿蔔絲、豬肉、香菇、蝦米等…,吃來有飽足感,是傳統的客家美食。另外,還有販售草仔粿、發糕、芋頭糕、蘿蔔糕、年糕、紅豆年糕等…。

店家堅持每天現做現賣,因此常可見到阿香在準備原料時的身影以及傳統的美食製作流程。
三坑老街區以【永福宮】為信仰及生活的中心,老街兩側幾乎全是商店,店家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相當有懷舊的氛圍。

【永福宮】是座超過兩百年歷史的廟宇,由它的龍柱、飛簷、剪黏及牆堵裝飾可見其時代風格,確實是座相當古老的廟宇。廟中最初祀奉客家主要神祉「三山國王」,後來改以三官大帝(堯、舜、禹)為主神,配祀三山國王。

再往前走,還可見到座落於花海中的三合院建築【青錢第】,這棟古厝已有114年的歷史。

近年來,地方人士努力振興三坑聚落的觀光產業,舖設了石板地磚及解說牌。並設置了【三坑自行車道】,由老街盡頭的永福宮左轉,騎過一片的田園花海,然後牽著單車爬上自行車道。

【三坑自行車道】沿著桃園大圳而築,沿途滿佈林蔭,可眺望三坑地區的田園景緻,而且路況平坦,相當好騎。來到盡頭處,為【三坑泉水】,此地有一休憩涼亭,可在此稍事休息。

大抵而言,【三坑自行車道】寧靜悠閒,適合單車或健行。沿途並有水圳、蘆花相伴,每年的4、5月期間,還可邊騎邊賞桐花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