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深澤七郎於1956年發表初試啼聲的小說「楢山節考」,結果一鳴驚人,轟動日本文壇,受到當時的大作家三島由紀夫、正宗白鳥、伊藤整、五田泰淳的讚嘆,並獲得當年「中央公論新人賞」的獎項。

故事內容依據日本民間的捨老傳說,描寫1880年代山地的農村生活,由於資源有限、糧食缺乏,村中的老人年屆七十之時,必須到「楢山」朝神(名為朝神,實則為放任其生死)。在糧食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下一代的延續,老人們選擇犧牲自己;年輕的一代雖有不捨,但迫於現實及傳統的壓力下,也不得不為之。

故事中的老婆婆已將屆滿七十歲,她自覺來日無多,便費心替喪妻的兒子續弦,以便有女人能代替自己支撐這個家。同時,為了能讓兒子毫無顧忌的揹負自己前往「楢山」朝神,她將自己的牙齒往石臼撞斷,表示自己已經年邁無用,不需要再浪費糧食。

老婆婆的兒子面臨掙扎,但在村人及傳統的束縛下,仍得揹負著母親上山,歷經一路上的身心煎熬,母子倆終於到達了長滿楢樹的楢山;兒子選擇了一塊岩石的陰影處,將母親緩緩放下,礙於傳統的禁忌,他不能開口說一句話,也不能回頭再看母親一眼。

在母親的示意下,兒子萬般不捨地離開楢山,來到中途,此時天空飄起了雪,傳說中老人到達楢山後,如果正好遇到下雪,表示他的運氣很好(也許是幸運能夠免於活活餓死的折磨)。兒子很想親口告訴母親說:「已經下雪了」,他再也忍不住內心的煎熬,回頭往楢山奔去。

就這樣,他再見了母親最後一眼,並親口告訴她:下雪了,您一定會幸運的。



1981年,日本導演今村昌平將這部小說拍成電影,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成為繼1950年代黑澤明、小津安次郎、溝口健二等知名導演之後,再次將日本電影揚名國際的影人。

類似的捨老傳說也發生在早期的蘭嶼達悟社會,同樣是貧乏的資源及糧食,族中的老人及重病者(傳統觀念中被惡靈纏身)將被遺棄,與他們接觸者也將被惡靈詛咒,因此,老人們只能孤獨且無尊嚴地死去。

在傳統的觀念下,老人們為了怕身上的惡靈帶給子女不好的厄運,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的死刑;年輕一輩為了下一代的生存,只得接受這樣的安排。

對他們來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樣的傳統外人看來雖然殘忍,但卻是父母展現對子女最無私的愛,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

我想,古今中外父母對子女的愛皆同,是那麼無私又無怨,由此也見證了人類情感的偉大。

部落格中相關文章:
生命應該被看見-關於蘭嶼居協網站
選擇生命被看見-拍紀錄片的護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