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蘭嶼居協  張淑蘭小姐

此書於2005年元月由天下雜誌出版發行,顧景怡採訪編著。

這是一本相當沉重的書,內容敘述的不僅是張淑蘭小姐的故事,還包含蘭嶼的傳統惡靈文化探討及貧乏的醫療資源困境。

書中的蘭嶼,不是我們印象中碧海藍天、樸實自然的觀光景點;而是一個我們不熟悉也無法理解的世界,「惡靈」的傳統緊緊束縛著每一個蘭嶼人,年老或生病的族人只能孤獨地死去,生命在那一刻即等同於消逝…

開始閱讀書中的「緣起」篇章,淚水便在眼眶中打轉,一波波現實與文化的衝擊,再再的震撼內心。對於張小姐及義工們的熱心奉獻,以及蘭嶼老人對孩子們的愛,實是無比的感動。

張小姐透過影像的力量,將蘭嶼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傳播出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蘭嶼,而且是用蘭嶼的觀點來理解蘭嶼,我們可以扮演的是幫助的角色,而非以優越的心態來主導介入。因為,那只會使蘭嶼台灣化,而失去了它的原真之美。

        

以下摘錄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觸及生命與死亡,絕望與重生的書。故事的主角張淑蘭,是一位在蘭嶼出生長大的孩子,在回到故鄉推動老人居家護理時,所面臨的種種文化衝擊與困難。為了讓蘭嶼老人的處境被看見,他拿起攝影機開始拍攝紀錄片,克服種種困難與禁忌在當地訓練義工、創辦居家關懷協會,進而一步步改變蘭嶼老人的處境,也讓人重新認識蘭嶼的文化。

  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蘭嶼是一個比鄉下更偏僻,比外國更陌生的異鄉。書中可以看到張淑蘭在面對最幽微黯淡的生命時,選擇讓生命被看見、被關懷、被珍惜,而不是逃開或漠視。在一點一點的照護中,年輕護士為老人們重新點燃生命的喜悅,也讓和他一起工作的族人開始用愛與包容的態度來面對老與死的傳統禁忌。

  攝影鏡頭,原本對許多達悟老人如同惡魔,但曾幾何時,卻成了扭轉命運的功臣。「在蘭嶼向人家要東西是非常丟臉、很卑賤的事,但是我沒辦法了,沒得選了,只能靠這種方式。至少可以讓我們有一點錢,如果早餐或是中餐還沒吃,還可請路過的小孩幫我們去買麵包什麼的,但沒錢就無法買麵包啊,八寶粥啊……。」住在蘭嶼北面朗島部落,生病中風的謝阿公和失明的謝阿嬤是張淑蘭起心動念拍攝紀錄片的關鍵。有天他們主動請前來探望,愛攝影的居家護理師張淑蘭為他們拍些照,因為他們聽說有些人的照片經一些報章雜誌披露後,就會有善心人士捐款。

  影像雖見證蘭嶼開放37年來的變化,特別是文明衝撞後的轉變,卻也破壞來自台灣「漢人」與達悟族的關係。老一輩的達悟人感到,到蘭嶼觀光的台灣遊客,帶著主流文化的優越感與價值觀,把達悟人的照片發布到外界,做不當的詮釋,讓他們因而受傷害。但是張淑蘭的攝影鏡頭讓他們放心,因為她超越一位醫療人員的身分,不只細心照顧老人也陪他們聊天,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既像取悅老人的小孩,也像呵護他們的母親……

      張淑蘭小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